解析中国3D打印产业与欧美国家的差距(2)
2、紫金立德挣扎盈亏线
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连宁也坦言,“我们目前的现金流和资金结构仅能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但若要扩大规模、新增投资或回收前期投资成本,基本上不可能。紫金立德被视作国内规模最大的3D打印公司,也是涉足该项技术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企业。
“3D打印不会达到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么夸张。”中国3D打印第一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生导师颜永年指出,但它起码是对现代传统制造业的补充,而目前,市场需求也正在放大。
有鉴于此,虽处境艰难,该3D打印企业仍在谋划在武汉本地拿地新增厂房,或是寻求资本化的方式,解决当前的资金瓶颈。
从科研院校延伸向商业化市场,是当前中国最主流的3D打印企业模式。“一批有技术的人才,将其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开始市场化运作。”连宁指出。
他所代表的是新兴3D打印企业。2007年,连宁携其团队掌舵南京紫金立德,该公司由传统打印机企业江苏紫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与以色列Solidimension公司合资建立,专业生产桌面式三维立体打印机。
但其产能一直处于不饱和状态。“公司设计的年产能为2万台,但实际产出仅1000多台。”连宁告诉记者,产品在国内还基本没市场,主要靠出口欧美,内销和出口的比例为1∶9。
而面对国外更强大的竞争者,该寻找的市场定位是中等偏下的产品,应用领域分别为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和生物医疗领域,各自占比4∶4∶1。
“创业4年后,也就是到2011年,公司才开始实现销售收入,至今现金流也只能支撑公司正常运转。”连宁感叹。
应用市场没有完善
“在我国,3D打印业务的商业化运用已有近30年,但大都应用在工业领域,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颜永年指出,直到近3年来,行业发展才开始提速。
紫金立德的技术初期是从国外引进,公司创立时陆续投入的3000多万美金中,有750万美金用于支付专利技术费用。连宁指出:“目前,我们基本完全掌握这些技术,但市场需求量尚未完全释放。”
颜永年也认为,最适合3D打印企业生存的土壤,应该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即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且全民在教育、动漫、艺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增强后,才能让3D打印技术的市场范围扩大。
但与从业者最初的寂寞相比,如今的3D打印行业毕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市场需求也正在放大。
“我们的感觉很明显。”周建国举例道,有香港理工大学想与其合作打印房子,还有客户想找他们打印巧克力,甚至一些航天航空领域方面的需求量也开始加大。公司已计划在武汉再拿一块地,扩大生产规模。连宁也认为,今年行业增幅可达20%-30%。
“经过去年国际和国内的炒作,当前的中国3D打印市场已被催热。”连宁介绍,随着SDM(形状沉积成型)技术变成开放式,从业者只需订购全套零部件进行拼装,就可从事3D打印业务。这拉低了行业准入门槛,自去年下半年来,有不少民间资本涌入3D打印行业。目前,国内大多数3D打印企业都与风投接触过,紫金立德所接触的就不下几十家。
不过,资本追逐的是快钱。“2010年年初,欧洲一台小型打印机售价一般在2.5万欧元左右,行业毛利率约在50%左右。但如今,很多设备降价至1万多欧元,行业毛利降至20%左右。”连宁表示,“因此,当这批资本赚一笔后,今年以来又逐步从市场上退出了。”
连宁认为,目前困扰3D打印企业的因素,还包括打印材料的限制。“未来市场需求会更多元化,会涉及民众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所需要的材料。但目前,专业从事材料研发的企业并不多,经常遇到材料供应商的困难。且数据获取也是3D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目前这方面的市场基本也没形成。”
3、太尔时代刚获得美国都福集团数千万元投资
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将国产3D打印机出口海外的中国企业。2009年,太尔时代将多年在工业级3D打印机积累的科研成果和制造经验移植到桌面级3D打印机上,研发出第一台由中国制造的桌面级3D打印机—UP!系列,产品已累积出口过万台。
2012年末,在美国MAKE杂志的评测中获得最佳推荐,2013年推出了新一代的UP Plus 2。同时,其工业级产品也没有疲软。据美国咨询公司Wohlers Associates出具的报告,其5000美元以上级别的设备在2012年占全球总销量的2%,排名第四(Object+stratasys+solidscape合并为一家)。2013年获得了数千万元的销售额。
目前,公司已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国设立了40余家代理机构,销售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公司国内销售网络已覆盖26个省、市区域,极具市场潜力。
然而,就是这么一家本土3D打印龙头企业,同样需要借力海外资金和渠道资源。1月10日,太尔时代宣布完成引入美国都福集团全资子公司都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数千万元的战略投资。
比起3D打印近两年的火爆,太尔时代在2003年便已创办,公司总经理、联合创始人郭戈师从中国3D打印技术(快速成型)的主要引入者——清华大学机械系颜永年教授,博士毕业后他创办了这家公司。太尔时代最初将产品定位于几位到几十万的工业级设备,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然而受制于中国创新氛围的不足,国内3D打印设备、特别是桌面级产品的市场一直发展缓慢。对于本次融资,郭戈表示:“作为一家本土公司,太尔时代将与都福集团保持紧密合作,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实现最佳的企业运营方式与可持续增长,成为全球最受客户信赖的3D打印机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3D打印巨头Stratasys公司去年11月25日宣布,它已经在美国明尼苏达地区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该诉讼针对Afinia品牌3D打印机,这是太尔时代公司在美国品牌合作的产品,与其主打品牌UP Plus 2极其类似。Afinia品牌的所有人为Microboards技术公司。Stratasys公司声称Afinia 3D打印机侵犯了其四个3D打印专利,要求制止其侵权行为并赔偿。
该诉讼指称Afinia的H系列3D打印机直接侵犯了Stratasys公司的零件孔隙度(part porosity)、液化器结构(liquefier structure)、温度控制(temperature control)、构建零件周边工具路径(tool paths for constructing part perimeters)四项专利。这四项Stratasys公司专利是2013年1月开始生效的。
鉴于太尔时代公司的主打品牌UP Plus2与其姊妹品牌Afinia产品极其类似,Afinia其实就是太尔时代在美国市场的贴牌产品。让人不禁怀疑Stratasys公司的下一步行动会直接针对太尔时代公司。
4、金运激光3D打印子公司尚未盈利
武汉金运激光股份限公司近日公告称,该公司预计2013年净利润约700万元-1100万元,同比下滑18%-48%。2012年金运激光净利润1342万元,每股收益0.3835元。同时该公司还表示,公司研发推广的新产品虽然有较高的毛利率,且已取得市场的认可,但由于尚处在推广过程中,未对公司整体利润和毛利率产生较大贡献;2013新成立的几家子公司,现正在进行新品研发及推广阶段,开办初期发生的开办费用造成子公司亏损,影响了公司整体的利润。
据了解,金运激光于2013 年10 月28 日召开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自有资金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议案》,拟以自有资金出资3,000 万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
该子公司拟申请的经营范围:数字化加工设备(包含3D 打印设备和激光加工设备)及配套材料和配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数字化加工设备(包含3D 打印设备和激光加工设备)及配套材料和配件的进出口代理;数字化加工设备(包含3D 打印设备和激光加工设备)租赁及融资租赁服务。
去年9月,金运激光披露由该公司研制的首款桌面级3D打印机样机成功面世,并接待了当地科技局领导的调研。该打印机的定位是国内第一个民用3D打印机项目,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有望为该公司获得较大的消费市场空间。
5、大族激光理性看待3D打印
此前大族激光董事长高云峰曾表示,激光技术是3D打印设备的其中一个关键点,大族激光有激光3D应用的设备,只是由于3D打印在社会上目前成熟的应用还不多,大族激光将继续关注这一技术的发展趋势。
该公司钣金装备事业部总经理陈燚先生也表示,“3D打印虽是一项新的技术,但需要我们理性看待。3D打印的核心是材料界,激光加工是其次的。把它说成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过高的看待这个行业,因为3D打印是定制的,效率太低,不能用于标准化、批量化的产品生产,导致成本高。不能批量化就不能工业化,不能工业化就不能大规模推广。就目前的技术和市场来看,除非说过几年之后这项技术获得更大的突破,否则3D打印也仅能停留在实验室做样板而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