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网站地图-注册-登陆-手机版-投稿 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行业门户网!
当前位置:主页 > 3D打印新闻 > 市场研究 > 正文

探索3D打印技术在殡葬上的应用

时间:2016-08-18 13:07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中国3D打印网 阅读:

“循环公墓”概念是基于满足逝者入土为安、亲属祭奠传统的风俗、又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护生态不被破坏的要求而提出的。是由逝者骨灰处理、传统葬俗、墓地功能建设等三部分构成。是容纳建设地域全部辞世者的归葬之所。

“循环公墓”改变了传统葬俗:占地规模大,用地逐年递增;葬期短暂,到期续费;墓葬奢华,“白化”环境;葬费高昂,丧属负担重等不足。它用现代技术打造传统葬礼,尊重传统,保持葬俗;帮助腾退旧葬占地,实现百万人口固化殡葬用地40亩以内;创新葬技,一劳永逸,火化后全部殡葬费用控制在2000余元;(估算)投资的年化收益率大于33%

“循环公墓”原理过程由传统葬俗流程和骨灰归塚流程构成。如下图所示:

 


逝者骨灰归塚流程图

一、逝者骨灰成像处理

逝者骨灰的成像处理就是将从火葬场得到的逝者骨灰(约2~3kg)通过3D技术立体打印成像,直接安放于墓穴中,淘汰使用骨灰盛放器具。

3D打印技术可将逝者骨灰立体成像为逝者的头像、半身像、全身像或者逝者生前指定或家属要求的其它形象,成像色彩也可以定制。完成的成像必须由像体和像基构成,材料工艺一致,以便后续流程不对其进行其它附加物的添置。

3D打印前对骨灰进行技术要求的处理(处理的粒度越细微,成像质量越好,降解归塚越顺畅),打印添加剂需选用可降解材料(为满足公墓墓穴(临塚)的循环要求,降解期限不宜超出5年)。

逝者的骨灰成像后,可以满足所有安葬及祭奠的流程要求,还可满足亲属的瞻仰需求。

在临塚中安葬的骨灰成像像体及基座,由于打印添加剂的分解,3~5年间将在临塚中自然风化成骨灰,落入集灰漏斗,通过水平灰管和垂直灰管进入终塚永久安放,空出的临塚即可进行下一位逝者的成像骨灰安葬,周而复始。

二、亲属悲情发泄及亲情留存

受传统释、道、儒文化影响,中国的殡葬习俗(尤其是汉族)讲究逝者入土为安,厚葬陋习根深蒂固。此种葬俗不卫生、不环保、大量侵占土地,越是繁华地域越是随处极目的坟头和墓碑。

随着人口增多,土地越显不足,传统土葬、公墓葬的造价越来越高。基于世俗传统、亲属情感、社会对比等因素,厚葬之风依然盛行。由此造成了逝者亲属经济负担加重,资源浪费,环境状况变差。

“循环公墓”建成后,固化了比例人口的墓穴(临塚)总数,入葬后的三~五年即自然空出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传统葬礼的入土为安、立碑纪念、七七祭祀、周年祭奠、转世投生等亲情表达方式的流程,又能保证同一墓穴的永久重复利用。

时间是冲淡悲情的有效手段,前述祭祀流程的一一实现,亲属也将接受逝者已逝的现实。此时墓穴中的成像骨灰由于打印添加剂的降解而重新风化为骨灰,自行进入终塚(无须进行骨灰移葬),拆除墓门(墓碑)即空出了一穴新墓,成为下一位逝者的安葬之塚(临塚)。拆下的墓门(墓碑)或可永久留存于公墓陈列室。

三、墓地功能建设

墓地功能建设是“循环公墓”的核心,是由临塚、终塚、骨灰自然转移通道、宠物终塚、环境及附属物等构成。

循环公墓的临塚是成像骨灰最终安放点,其功能及大小相当于当今公墓的墓穴,只不过结构不同。

如下图所示为临塚的三层结构图,每层设置一个临塚。

每个临塚高为400mm,横截面为300mm*300mm的正方形,正面开门,门框的大小为400mm*300mm*20mm。临塚底面为格栅地板,格栅地板下为集灰漏斗,集灰漏斗与水平灰管直通相连。每层的水平灰管汇集于垂直灰管,垂直灰管直通到终塚室。每个临塚均设置有一个小的祭祀平台,满足临塚使用期限内丧家对逝者祭祀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weixin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