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浅谈电视台人工智能应用(奔走相告)

在电视技术创新上,2024年巴黎奥运会电视转播应该说是人工智能普遍应用的一届。除了类似美国NBC的人工智能数字人主播AI Michael,大部分人工智能应用,观众并不能直接感受或知悉。事实上,如果AI Michael没在名字上直接标注人工智能标签的话,观众仍然不会知道这个主持人是数字人。这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人工智能时代,电视台应不应该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时,将它“标示”出来。在短视频平台,大量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而且是用户生成,平台不得不在这些内容上标注“疑是人工智能生成”。对此,抖音曾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以及《抖音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的水印与元数据规范》。其中提到,创作者、主播、用户、商家、广告主等平台生态参与者,在抖音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时,发布者应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示,帮助其他用户区分虚拟与现实,特别是易混淆场景。此外,发布者需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产生的相应后果负责,无论内容是如何生成的;虚拟人需在平台注册,虚拟人技术使用者需实名认证。那么,电视台在制作节目时,如果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是不是也应该明确标示呢?

目前的人工智能,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大模型为依托,像人类一样“思考”“工作”,但很多时候,它的思维是错误的,甚至会带有误导性。这对于电视台这样的传媒机构而言,无疑有着巨大风险。美国一家电视台的法律顾问为了向电视台员工证明这一风险,让人工智能帮她写了3份个人传记,结果,居然有2份说她死于车祸。而人工智能撰写个人传记的口吻,以及写法的“权威性”,又很容易让人相信这是真的。该法律顾问以此实验说明,当电视台新闻部门大量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报道时,观众很难分辨其中真伪。这就不得不让人警惕了。鉴于美国人工智能相关立法比较滞后,美国的电视台呼吁有关单位在制作发布人工智能参与的节目时,要显著标示。本届巴黎奥运会,人工智能也介入了电视节目策划和镜头选择,比如,观众更喜欢从哪个角度看篮球比赛中的投篮动作,转播商就提供哪个角度。但这只是基于算法的一种简单选择,如此一来,观众的多元需求就会被忽视。这种情况下,节目制作方如果明确标示人工智能参与制作,观众应该更容易理解转播时镜头选择的动机。在新闻报道中,目前人工智能介入的程度也比较深,许多新闻报道中的解释性图文动画已经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比如,报道海底600米的生物分布情况,通常电视台不会专门去拍600米深海的真实镜头,而是采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但是,此类内容如果不予以标示,观众大概率会认为这是600米深海的真实镜头。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具有成为创意产业中强大工具的潜力。然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会扭曲或歪曲事实,缺乏背景信息,甚至创造令人信服但虚假的新闻。基于此,全球电视台管理者都有共同倾向——“新闻要由真实人类创作”。在人工智能介入新闻创作这件事情上,争议也比较大。因此,电视台如果在新闻节目中使用人工智能,并进行明确标示,在某种层面也代表电视台立场。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电视台应用人工智能也是大势所趋,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如何防止人工智能的滥用和人工智能误导观众?除了明确人工智能标示,电视台显然需要做更多工作。美国各大电视台都组建了“政策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人工智能在电视台应用发展中的新问题,给员工以明确指引。近期,我国很多电视台都陆续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在技术研发的同时,美国“政策指导委员会”的做法或值得我们借鉴,即建立由电视台管理层组成的“人工智能政策指导委员会”,或由全国电视台高层参与的“人工智能新闻政策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有效指导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台的应用及发展。

(方世彤 英国志奋领学者,Stirling大学传媒管理硕士,长期致力于电视传媒的发展研究和咨询顾问工作。)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