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lit·玛雅分享 | 智慧博物馆(没想到)

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件件珍贵文物让人“大开眼界”;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一个个文物展览“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中国多地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动运营管理及观展体验的优化升级,吸引越来越多人线上参与、线下“打卡”。

< Mayalit·玛雅案例实景图 >

PART-01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习总书记多次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考察,对博物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共举办了2.9万多个展览,策划22.5万余场教育活动。在疫情常态化、采取限流措施的情况下,仍接待观众5.4亿人次。

今年5月,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新时代博物馆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根据时代需求,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总体要求、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只有通过不断推进博物馆发展理念、技术、手段、业态的持续创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才能更充分地释放博物馆发展的内在活力,从而引领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并长远地保障博物馆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

PART-02

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狭义地说,智慧博物馆是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广义地讲,智慧博物馆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体博物馆(博物馆群),甚至是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遗址尺度、城市尺度和无限尺度等不同尺度范围内,搭建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

在《意见》的推动下,博物馆与科技的结合将会更加密切,出现专业化的博物馆智慧化设计团队和智慧博物馆运营团队也未尝不是未来博物馆智慧化的一种发展方向。同时,随着博物馆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逐步推进,传统的以部门为单位,单打独斗的业务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博物馆的要求。博物馆将根据新的业务需求,重塑业务格局,从分散建设、独立应用向集成化发展。

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期间,行业显现出了非凡而强韧的生命力,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在积极寻找创新方法,继续践行其讲述历史的使命,如虚拟博物馆项目、江西省美术馆《翰墨70年·画里江西》线上展览、云观展等方式,通过在线访问展品、听在线讲解了解展览,再如武威市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为观众还原完整、清晰的天梯山石窟壁画、彩塑。

< Mayalit·玛雅案例 >

PART-03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故宫博物院此前举办过一场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等相融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自船篷上掠过。沉浸其中,确有一番“人在画中游”的情趣。

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突破了藏品展陈的时空限制,丰富了藏品展陈方式,扩展了展陈内容,但仍旧存在局限性。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实体博物馆中借助虚拟现实、3D技术的应用,搭建数字展厅,实现(数字化)藏品的现场展示;另一方面是依托互联网,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数字化)藏品的在线展示

多年以来,业内对数字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争论不断,出现了声光电技术在博物馆的滥用,秀技术的现象非常普遍,虚拟博物馆或是简单把实体博物馆搬到网上,信息十分匮乏。在内在机制层面上,数字博物馆为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导致了数字博物馆所提供的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交互性和现场体验感与实体博物馆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也加剧了博物馆内部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的形成,对管理、保护和研究工作的系统支持有限。

智慧博物馆以多模态感知“数据”替代数字博物馆的集中式静态采集 “数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智能化博物馆运作体系。智慧博物馆淡化了实体博物馆相互之间以及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

结语

“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当代人面前,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去到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到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编辑】姚双喜

【审核】梁聪

【文字来源】部分文字来源于国家文物局

【联系人】陈佳全

【联系电话】0752-5333003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