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难以取代传统制造业 行业有瓶颈发展应理性
时间:2013-08-17 09:11 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3d打印网 阅读:次
由青岛尤尼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3D打印专家周功耀教授联合研发的“Re-human”3D生物打印机连接有骨骼生长素、细胞等6个打印喷头,移动精度可达15微米,是国内首台人体心脏支架及骨骼材料3D生物打印机。“这款机器克服了单喷头、单材料的弊端,具有多功能、多喷头、多材料的优势,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打印演算法和方法进行修改,实现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在国际上也是首例。”周功耀教授介绍说。
英国的雷尼绍公司带来了国际领先的激光熔融金属快速成型技术,应用该技术的金属3D打印机可以利用不锈钢、钛合金、钴铬合金等十几种原材料打印高精密配件,适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及医疗等领域。美国3Dsystems的全彩色三维打印机、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展示的国际最新的3D打印航空构件等国内外先进3D打印技术,也给参展观众带来了惊喜。
过去的一年,3D打印技术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新兴技术之一,甚至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制造技术。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3D打印行业的一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对3D打印技术充满激情。在他看来,相比传统焊接,3D打印在高端零件修复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是革命性技术,还不是颠覆性技术,目前很难替代传统制造业。
“目前,3D打印技术已家喻户晓。但3D打印主要运用在哪些领域?社会大众还知之甚少。能否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能否颠覆传统制造业等都是未知数。3D打印技术诞生30多年,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自身原因主要在于3D打印技术不是替代性很强的技术,外部原因主要是广大用户企业对3D打印技术还处于观望状态,缺乏足够认知。”罗军介绍说,3D打印目前规模很小,全球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的科研单位和上下游企业(含材料、软件开发、商业运营)也就100家,去年实现产值120亿元。其中,国内有40多家从事3D打印技术的上下游企业、科研单位。
我国3D打印技术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与国际同步。罗军认为,国内3D打印机总体上与国际的差距并不大,但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工业级3D打印机的稳定性、精密度、材料等领域与国外还有一些差距,“小而散”是行业普遍现象。
罗军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从事3D打印技术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总数不过二三十家,最大的3D打印企业产值也不足1亿,大部分常年集中在1000万-2000万的水平,这也导致3D打印在国内的产业化和市场接受度仍然较低。“当前,3D打印技术企业还是采取传统的工业企业运营模式,走的是生产设备、卖设备的老路。”罗军深有感触地说。
去年10月,中国3D打印产业联盟成立,标志着国内3D打印产业的资源整合步入新阶段。
作为联盟秘书长,罗军对联盟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明确,就是要搭建平台,实现抱团发展。据介绍,联盟首批选择了10个工业城市集中建设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青岛即是其中之一,选址青岛高新区,将建3D打印技术的产品展览展示中心,科普和教育中心,加工和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罗军透露,此次将和青岛市进一步洽谈合作,将结合2014青岛世园会开发3D打印工艺纪念品,结合青岛发达的家电业研发新材料应用。
罗军预测,未来三年中国3D打印技术市场规模可以达近百亿元,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3D打印市场。面对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3D打印正成为各地政府招商热点。据了解,目前,青岛已把3D打印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编制了3D打印产业行动计划,以该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园计划不久后投入使用。此外,珠海、武汉、成都等城市也已开始兴建3D打印产业园,并在资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达了担忧:对于一项新兴技术的培育,仅凭热情远远不够,要理性、客观、科学地规划,避免在发展初期一哄而上,形成恶性竞争,要防止3D打印技术步光伏行业后尘。
“国内市面上包括网络上销售的只是桌面级3D打印机,这是3D打印技术里面最简单、科技含量最低,产品上还停留在打印‘人偶’等最初级的部分,但价格却没有优势。”罗军认为,“市场打不开,产业就无法发展。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起来,这才是国内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3D打印还面临着材料和应用瓶颈。目前,国外3D打印的材料已有100多种,而我国国产材料仅有几十种,许多材料还依赖进口,价格相对高昂。
青岛奥德莱三维打印有限公司CEO袁大伟称,目前3D打印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还没建立起来,国家层面的发展纲要或规划也尚未出台,市场成熟度不够,商业模式也有待进一步创新。从目前看,3D打印应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带动并引领传统制造业升级,这也许是大势所趋。
(责任编辑:admin)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