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的F35战机已试飞技术稍逊中国
近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承办的高端装备技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卢秉恒在会上介绍说,在美国,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F-35战斗机已进行了试飞,包括3D打印机在内的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迅速,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手段加速制造装备的智能化进行,为我国的军工及多个民用领域服务。
据卢秉恒院士介绍,美国是最早尝试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国家。1985年,在五角大楼主导下,美国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形技术研究,1992年这项技术才公之于众。2002年,美国将激光成形钛合金零件装上了战机。
然而,因为在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美国始终无法生产高强度、大尺寸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2005年,美国从事钛合金激光成型制造业务的商业公司Aeromet由于始终无法生产出性能满足主承力要求的大尺寸复杂钛合金构件,没有实现有价值的市场应用而倒闭。美国的其他国家实验室也无法攻克这一难题,目前只能进行小尺寸钛合金部件的打印和钛合金零件表面修复。
Sciaky公司的直接制造解决方案基于添加剂的制造原理,是PSU应用研究实验室(ARL)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生产高品质的金属零部件。Sciaky公司的DM解决方案是唯一的大规模完全可编程的解决方案,可制造近净形零件,材料包括钛、钽、铬镍铁合金及其他高价值金属。该解决方案结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ciaky最先进的电子束焊接技术和添加剂分层处理,所制造的零件尺寸可以达到5.8米×1.2米×1.2米。
Sciaky真正的领先之处在于超高打印速度,利用功率高达42千瓦的电子束枪,每小时可打印15-40磅的金属钛,而大多数竞争者仅能达到每小时5磅。就目前而言,电子束似乎是一种比激光更适合的金属3D打印能量源。
日前,美国空军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宣布与Sciaky公司成为合作伙伴,并且计划使用该公司生产的3D打印机制作飞机部件装备正在生产的F-35战斗机。相较于传统制造方式,这一新技术制造的产品成本更低、寿命也更长。如果3000多架战机都使用这种技术制造部件,将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的成本。
直到最近,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F-35战斗机已进行了试飞。据估计,该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难产”的F-35战机的部署速度,而且能节省数十亿美元成本。原本相当于材料成本1-2倍的加工费,现在只需原来的10%。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另外一些F-35战机上的钛合金部件,例如F-35B战机可开闭的钛合金发动机舱门以及机身钛合金隔框,依然采用传统的锻造工艺进行制造。这种工艺成本大约是3D打印的20倍,耗费的材料则大约是3D打印的10倍。之所以没有全部使用新技术,除了对于新技术的谨慎,更可能的是美国目前的钛合金3D打印产品的强度不过关或者尺寸不足。此前美国钛合金3D打印技术就一直被这一问题所困扰。
F35战机发动机
而与美国相比,中国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在航空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航成飞和沈飞的下一代战斗机的设计研发中,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这一技术,正在研制的两型第五代战斗机歼-20和歼-31采用钛合金的主体结构,成功降低了飞机的结构重量,提高了战机的推重比;依托激光钛合金成形造价低、速度快的特点,沈飞在一年之内连续组装出歼-15、歼-16、歼-31等多型战斗机并且进行试飞。
歼-20、歼-31原型机的快速制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钛合金3D打印的低成本和便捷
民用航空制造业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目前,在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的激光制造工程中心,通过激光立体成型技术为将于2014年投产,并在2016年投入运营的国产客机 C919 制造了钛合金翼梁,长度超过5米。
虽然我国在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并且在航空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在整套智能装备方面还是处于劣势。
卢院士指出,制造装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电气化,第二阶段是数控化,第三阶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那么,智能机床与数控机床有什么区别呢?根据工程专家的构想,智能机床拥有许多传感器,具有全面采集信息,“感知”外界变化的本领。智能机床还拥有强大的软件系统,能根据加工状态的监测信息实时改进各项参数,达到制造的最优化。
在2012年芝加哥机床博览会上,日本马扎克、韩国三星两家企业展出了具有初步智能的机床。美国、欧洲的压力机、热处理装备也部分具有了智能功能。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财力和人力,国内大多数企业不愿在这一前沿领域做很大投入,对智能制造装备中的核心技术知之甚少。
为此,卢秉恒院士指出,我国应把智能制造装备放在国家战略性需求的高度,否则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就会受制于人。“目前,发达国家的智能装备尚处于零星状态,我们有赶上的机会。”他建议,我国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设立重大专项,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战略性产业中,政府应发挥牵引作用,让智能装备尽早投入工程应用,尽早占领高端市场,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