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网站地图-注册-登陆-手机版-投稿 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行业门户网!
当前位置:主页 > 3D打印新闻 > 3D打印资讯 > 正文

3D打印何以再现千年文物?

时间:2013-08-09 09:30 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3d打印网 阅读:

  

    从8月1日起至4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每日都将在馆内游客中随机邀请3批共60人进入文物修复室,在开放的实验室中近距离了解文物保护修复的各种技术、方法,作为全国首个以文物修复工作为主题的展览——《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从8月5日开始,展览则由实验室转向普通展厅,展览内容也从“文物修复工作观摩”变为“布展工作观摩”,仍将采取随机邀请的方法,向更多的人展示文物保护修复及博物馆布展工作。

    第三阶段从8月20日开始,展览将正式对公众开放,除了常规展览外,还将推出“传统壁画制作工艺展示”、“体验工作坊”、“博物馆之友活动”、“展览讲座”等内容,并一直持续到10月30日。

    电影《十二生肖》中,成龙扮演的文物贩子扫描完兽首后,他的同伙很快便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或许很多人以为这只是电影的夸张桥段,不过在文物修复中,3D打印技术已将这些变成了现实。

    近日,历时一年筹备的“巧手良医陕历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开幕。

    在这次展览上将会展出金属、陶瓷、石质、纸质、壁画等多种不同材质的文物。

    听起来似乎与其他文物展览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别有用心”——这次展览将首次向公众揭示了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流程,文物相对应的信息,以及各种修复仪器在文物中的应用。

    而博物馆这些“背后的神秘”皆来源于3D打印技术。

    3D打印如何修复文物?有哪些难点?打印出来的文物是否和原物一样……

    3D打印如何修复文物?

    据专业人士介绍,3D打印技术在原理上并不复杂,就是一个获取数据,再打印实物的过程。

    具体如何操作?首先需要有3D立体模型图,然后配套的软件会把这张图上的物体数据模型进行一系列数字切片,这些切片信息传送到打印机,打印喷头根据切片信息,一层层极薄地堆叠出立体物件。

    陕西历史博物馆实验室李文怡告诉记者,在她们的博物馆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无法翻模或不适于翻模的文物进行复制,二是用于局部残缺文物的修复。

    “传统的文物复制一般直接在文物上翻模,对于不适于翻模的文物(如表面有彩绘、陶质文物)则采用粘土塑形复制。”不过,李文怡说这样的复制方法会造成两种不利影响,“首先是翻模材料残留在文物表面,对文物造成污染;其次塑形与文物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一致。”

    “结合三维扫描技术的3D打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李文怡解释,首先使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得复制文物的三维模型,再使用3D打印获得复制品,再在复制品上翻模复制,就可以批量制作。

    对于残缺文物的修复,李文怡表示:“首先要获得残缺处的三维模型。例如陶俑有一足缺失,根据分析,应与另一足形状相同,可以扫描另一足外形打印后用作补全的依据。再如瓷碗口沿缺失局部,而缺失处整体弧度与其他部分是完全相同的,也可通过复制其他部分来进行文物修复。个别材质的文物(如瓷器)还可直接利用打印品进行文物补全。”

    3D打印文物难在哪儿?

    据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文物保护科副科长卢轩介绍,3D打印技术很早就开始应用于文物修复领域。“要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复制出一件一模一样的文物,就现在的技术而言,完全是有可能的。”

    不过在打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

    李文怡说:“首先要明确一下,3D打印不应是单独存在的,它应与三维建模共生的,有三维模型才有三维打印。要获得成功的打印品是建立在完美的三维模型基础上的,而三维模型的建立则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细致的三维建模过程。”

    据了解,以前制作文物复制品,需要对文物进行翻模,之后再制作,对文物损害比较大。而3D打印则先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

    “3D打印是通过逐层叠加的方式获得立体模型的,每层的进量很少,10厘米的高度可能需要打印一天的时间,这个过程可以暂停,但不可突然断电,要求有人员值守。整个打印过程很慢。”李文怡说。

    据了解,3D打印机通过读取文件中的横截面信息,用液体状、粉状或片状的材料将这些截面逐层地打印出来,再将各层截面以各种方式粘合起来从而制造出一个实体。这决定了3D打印技术几乎可以造出任何形状的物品。传统制造通常是在一大块原材料上切除不需要的部分,像是在“做减法”,而3D打印制造就像是“做加法”,按照电脑的设计,把需要的部分堆叠加出来。除此之外,扫描和打印所花费的时间,与文物本身的大小也有关系。

    3D打印能否完美重现文物?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中,一件清代诰命夫人的凤冠格外引人注目,而它最初是被随意塞进一个木盒子里的,经过一番修复基本恢复了曾经的样子。

    据了解,这件文物使用了传统的点翠工艺制成——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

    “最让我们头疼,无疑是冠上的珠子了。”卢轩说,“首先珠子大小不一,太细的线怕不结实,太粗的线又穿不进去。其次,目前我们还没有摸清珠子排列的规律,不知道怎么排合适。”

    所以对这件文物的修复,不得不比原计划有所推迟,修复人员只能靠翻阅相关资料,并请教领域内的专家,尽快找到破解的办法。“科技不是万能的,人的经验仍然是最重要的。”卢轩表示。

    李文怡告诉记者,3D打印技术还有一项十分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打印品的比例,可以轻易的获得文物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比例,这在传统复制上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做到的。”

    “3D打印相对与传统复制,其与文物是非接触式的,最大程度降低对文物的再损害。此外,3D打印的模型一旦获得是独立于文物之外的,可以像我们复印文件一样,获得完全相同的打印品,甚至可以获得细微纹饰的形貌。”李文怡说。

    据卢轩介绍,他们前不久打印长11厘米、高11.5厘米的“国宝文物金怪兽”,用了14个小时,之后还用了一个多小时冲洗。通过3D打印出来的复制品,和文物原件几乎没有误差。

    有不少人认为,3D打印出的文物和原物有本质的区别。对此,李文怡表示:“这么说是对的。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获得与文物一模一样的外形,但很难通过打印获得与文物一模一样的材质,更别提岁月在文物上留下的印记和赋予文物独特的韵味,这些是无法复制的。”

    ■ 延伸阅读

    文物也有了“体检报告”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观点,即好的大夫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同样要做一名好的“文物医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抢救性修复上,也要重视文物的预防性修复。X光、离子色谱这些现代科技便派上了用场,为每一件文物定制属于自己的“体检报告”。

    “用X光透视,能发现文物上许多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器物内部的锈斑、比如表面的细小裂缝……”卢轩说,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及时发现文物上存在的小问题,就会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离子色谱设备,则是通过分析文物本身、以及周边环境的成分构成,从而确定下一步该进行怎样的“治疗”。

    “比如硫化物多了银器会发黑,比如氯化物腐蚀青铜器会让它得‘癌症’……测试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采集一些样本,放到离子色谱设备中,通过电脑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问题的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卢轩补充道。

    一个无酸纸包装信封价值达10元

    酸性物质对大部分文物存在极大的危害。如很多青铜器长期受到酸性腐蚀,有的地方已经被腐蚀掉了,颜色已经不是最初模样了。那么该如何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

    在文物无酸纸质囊盒制作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各种文物包装盒和信封。“文物包装用纸,都是无酸纸,对文物无害。”据了解,无酸纸板的制作是有很高的要求的,目前我国已经在研发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无酸纸板,并试制出合格的产品,但很遗憾的是产品还远没有国外成熟。目前使用的无酸纸板还多依赖于进口。以一个标准信封为例,所有成本计算下来,一个信封就得10元。主要保存珍贵信件、相片等文物,可保持长久不褪色。目前,国际交流中重要信件也是用这种信封。这些纸如何裁剪呢?文物专家先量好文物的大小尺寸,之后在电脑上画出适合包装该文物的平面图,再通过打样机直接裁切带有折痕的盒子或者信封的平面纸,工作人员根据折痕将纸张就可以折成信封、盒子,最后用无酸胶黏合。

    所有的文物对保存环境温湿度都是有极高的要求的。为了给文物提供更加稳定的保存环境,在使用无酸纸囊盒或其他包装时,可根据文物需要在文物囊盒中放入调湿剂或调湿板,给文物制造小环境,调湿板也是进口的,有不同目标的调湿值,使用时根据文物需要选择相应的调湿板。调湿板的特点是如果外部湿度太大,它具有吸湿作用,如果外部干燥,它还会加湿,让文物所处的小环境湿度相对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weixin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