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网站地图-注册-登陆-手机版-投稿 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行业门户网!
当前位置:主页 > 3D打印新闻 > 3D打印资讯 > 正文

透析3D打印两巨头合并对市场的影响(3)

时间:2013-07-10 10:13 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3d打印网 阅读:

ExOne和EOS能够提供的技术、设备和客户,均是3D Systems和Stratasys非常欠缺的,这两个巨头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其中的ExOne是上市企业,收购相对容易,但是其市值不低(想像一下规模远大于ExOne的Makerbot才值4亿美元),盈利情况亦不明朗,可能会引起收购者的担心。EOS的经营情况良好,企业成熟度高,发展步伐也非常稳健,但它是一家私人公司,外界对其内部了解不多,收购难度较大。因此,如果非从这两个里面挑一个的话,3D Systems或Stratasys收购ExOne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这主要取决于近期3D打印的市场状况以及两个企业的雄心。

  5. 光鲜背后

  3D打印被誉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标志”,但无论是2016年市场空间增加到60亿美元,还是巨头们的营收增长率都不能给人带来太大的刺激。原因在于目前3D打印可应用的领域受限,打印过程太慢并且价格昂贵,无法取代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少量尖端应用激发了人们对于3D打印的巨大想象力,但是3D打印并没有神话。如Stratasys在成立之初迅速吸引了公众注意,但高达13万美元的售价使它的早期产品无人问津。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公司创始人克伦普甚至被迫变卖家产。直到1992年,他才卖出自己的第一台3D打印机。经历近10年的时间,Stratasys的年度营收才达到2960万美元,直到2012年,其营收也仅为3.59亿美元。这与PC产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爆发大相径庭。也说明诞生已经达30年之久的3D打印产业离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仍然摸索于黎明前的黑暗中,至于黎明什么时候到来,大家并没有把握。

  因此,在3D Systems和Stratasys频繁收购的背后,既有业务扩充方面的考虑,也有抱团取暖的打算。以桌面级3D打印市场为例,据增量制造行业的专业调研与咨询公司Wohlers统计,低端3D打印机市场从2008年到2011年经历了每年346%的高速增长,在2012年放缓至46%。这就迫使像MakerBot这样的公司不得不向产业上游发展,但道路显然并不顺利。Makerbot选择Stratasys伸出的橄榄枝,时机在于风险投资公司对其估值之后,这从侧面体现出风投对于Makerbot的未来发展持相对审慎态度。Stratasys的收购不但解决了Makerbot自身的资金需求问题,而且可为后者向产业上游发展提供助力。但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收购Makerbot,也说明Stratasys并不敢把宝全部押在高端市场,它对低端市场抱持期望。从这个角度观察,Stratasys的收购也带有防守意味,旨在卡位低端市场,以防冬天来临。

  6. 市场影响

  若以2012年全球3D打印22亿美元的盘子计算,仅3D System和Stratasys合起来就可以达到30%以上,加上德国的EOS公司,很有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因此全球市场将主要体现于这三家巨头的争夺,像一些小型公司envisionTEC、Concept Laser、Solidoodle、FormLabs,包括国内的太尔时代、北京隆源、华曙高科都将在其余的市场中展开竞争。在市场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Stratasys与Makerbot的合并暂时不会对业界产生显著影响。较之Stratasys,合并后Makerbot的发展思路更值得关注。如果它在Statasys的资金支持之下,继续专注于入门级市场,在短时间内把桌面FDM打印机的成本降低到几百美元的级别,那么它对3D Systems对应的产品以及大量的小型3D打印初创公司将形成致命冲击,当然也会包括一些国内的公司。

国内方面,入门级产品以出口为主,由于价格普遍比较低廉,尚不至与合并后的Stratasys形成单兵相接的局面。但入门级产品的持续低价化、易用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国内企业如果不能在技术层面有所创新,仅依靠生产成本优势获取用户,终究会遭遇瓶颈。特殊行业的中高端产品目前存在一些天然壁垒,国外企业不容易进入。民用行业则以国外产品为主,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较低,目前还难以直接与巨头们抗衡。

  由于中国在传统制造行业上的巨大份量,国内外认识纷纷看好中国的3D打印市场。例如英国增材制造联盟主席Graham Tromas表示,3至5年内中国有潜力成为世界最大的3D打印市场。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认为:2015年中国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然而,未来这100亿元的市场有多少属于3D System、(合并后的)Stratasys和EOS,有多少属于目前产能过剩、正陷入苦苦挣扎的中国公司,是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weixin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