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从前沿走进生活
时间:2013-05-31 09:12 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3d打印网 阅读:次
在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瓶颈之时,能直接将构想转化为实物的3D打印技术被业界视为本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此次由亚洲制造业协会和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举办的3D打印技术大会上,业界和学界的多位专家齐聚北京,以期推动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为大会开幕式致辞时指出,3D打印技术最大的优势是满足产品个性化需求和产品高端开发,摒弃以量取胜造成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恶化的传统产业模式。她表示,3D打印技术在文化创意、生物医学和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修复高端工业基础零件为主营业务的上海彩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斌对中新社记者表示,相比传统焊接,3D打印在高端零件修复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3D打印可以代替传统制造业。胡斌表示,如果直接打印制成金属零件,其质量与表面光洁度均不及传统制造工艺,而且在批量生产方面,3D打印并无优势。胡斌坦言,在高成本的影响下,该公司的零件修复范围受到较大制约——“批量不能大,单价不能低,不然就不赚钱”。
南京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连宁对3D打印技术充满激情。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技术能为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不过他也坦承,目前3D打印在中国的产业化和市场接受度仍然较低,“公司生产的3D打印设备95%以上都出口国外”。
实际上,3D打印技术诞生至今已有30多年,但始终未形成规模或得到广泛运用。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透露,2012年,中国3D打印产值约10亿元人民币,全球约100亿元人民币。
连宁认为,3D打印技术之所以产业化程度较低,其主因在于该技术的运用涉及行业门类较多,需要各方“聚力”发展。“特别是前期输入和末端输出两个环节,在中国还是短板”。前期输入是指三维软件的操作较为复杂,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士方可操作,增加了向普通人群推广的难度。
末端主要是指材料的运用。当前材料对3D打印技术的掣肘明显,仅有塑料、部分金属粉末、腊等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生产中。曾有业内人士慨叹,“若有合适的材料,3D打印机可以打印出人类能想到的一切”。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建民告诉中新社记者,“现在我们已有根据CT数据打印人工骨关节的腊模,之后再送到厂家制成钛制关节供病人使用。”
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不过罗军对该行业发展充满信心。他预计,三年左右,中国3D打印技术产值将可能达到百亿元人民币,全球范围有望实现5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责任编辑:admin)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