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是超越机械化的艺术
图片右上至下为:
宋波纹的礼帽设计作品
礼帽细节
《十二水灯》之《长江万顷》
《十二水灯》之《秋水迥波》
《十二水灯》之《无名》
宋波纹工作照
看过成龙新电影《十二生肖》的人,都会注意片中这样一个镜头:成龙戴着手套将国宝兽首全方位扫描一遍之后,兽首的数据就通过手套上的传感器扫描进了电脑。片刻后,一模一样的兽首就制造出来了。这种制造方法就是公众越来越熟悉的3D打印技术。
“3D打印这项技术其实很早就开始应用了,不过主要是用在工业方面,像是一些精密仪器的制作。但是将3D打印技术用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却很少,在国内我们格物工作室算得上是第一个。”宋波纹说。她是一个敢于将这种技术用于艺术创造的设计师。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两年前,宋波纹还是中央美术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偶然的学习中接触到3D打印。经过了解,她觉得3D打印技术没有手工艺制作的诸多限制,可能更加接近设计的本来要求。2012年初,宋波纹在比利时3D打印礼帽设计比赛中获得亚军。这就证实了她对3D打印更利于艺术设计的猜想。她设计的这个礼帽有很多细小的线条,采用的是尼龙的材料,通过3D打印做出来,很软很有弹性。模特戴着它走秀的时候,会有震颤的感觉。如果采用传统手工艺,不但很难寻找到合适的材料,而且人工不可能精巧地完成这些线条,如此完美地呈现她的设计理念。
这次成功给了宋波纹很大的鼓舞,她开始潜心研究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当时国内对于3D打印用于艺术设计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国外也少有资料,一切都只能够靠自己慢慢摸索学习。在宋波纹创业之初,身边的老师和朋友支持她想法的很少。刚毕业那年,圣马丁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担任宋波纹的导师,虽然已经对3D打印很了解,但仍然不建议她去做。
为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一开始宋波纹只是和老师为了3D打印艺术品创业要不要做、怎么做进行争辩讨论,到了后期两个人经常就在课堂上吵起来。“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没有人将3D打印承载那么多的思想,他想象不出我能把控到什么程度。”即使是这样,宋波纹仍旧一直坚持着,不依靠外界的力量,自己摸索学习。
最终宋波纹利用3D打印技术所做的毕业设计作品《十二水灯》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校长提名奖这一学校的最高荣誉奖项。水灯做出来之后,也给宋波纹自己带来了很多惊喜。宋波纹说:“我想要的东西有我自己的想法,3D打印技术能帮我完成到这么好的程度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从此老师非但没有再继续制止她的创业想法,反而主动帮助她运作,联系一些朋友来订购她的作品。
在作品中收获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刚开始用3D打印做水灯时,宋波纹每天都在不断地思考、反复地尝试。怎么样去把水形象化,怎么样去表现她想要的混沌的感觉,对宋波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扰。没有进展的时候,她就到学校的池塘边看水,想要寻找一丝灵感。
秋日的阳光洒在水面上,秋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宋波纹觉得,水的线条感很有意思,不是一种波纹的简单重复。水纹的美妙让她想起了曾经的一次落水经历:“我大一的时候去郊区划竹筏,不小心掉在水里面。掉下去发现水很浅,但是浮力很大,挣扎了几次站不起来,我就躺在水里看水。水纹把阳光都撕碎了,那个感觉很模糊,什么东西都没有形状,世界变得很奇妙。”宋波纹将脑海中这种难以形容的水的张力和碎片感,与宋代马远《水图》的《秋水迥波》中的状态相结合,放到了第一盏水灯的创作里。
“要做就做不一样的东西,一定要收获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将那么昂贵的技术用于一个机械化生产可以轻松实现的用途,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宋波纹的坚持,不仅给了自己一个呈现艺术理念的机会,也让3D打印技术有了在艺术创造方面的新突破。
不是迎合 是做自己的东西
宋波纹觉得看作品的人与作品有一个精神交流,就达到了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她和伙伴们把这种在学校里培养到的艺术情怀延续到了工作中,他们的格物工作室专心以自己的艺术理念,通过3D打印制造的方式为客户限量定制艺术品。
宋波纹坚持着创作的理念,不会为了接活而做东西。她说那样做出来的东西不是她想要的:“我们根据客户大致的要求来进行自己的创作,不是简单地去给人家装饰某个东西。我们的想法客户不能干涉,接受我们的艺术见解,也是一个互相欣赏的过程。”
一些对艺术要求比较高的人会主动联系宋波纹,他们很难从市面上找到满意的艺术品。能够将思想倾注到3D打印物品中的人没有几个,普通的3D打印其实与手工艺和机械化制造无异,只是将原有的物品概念再次重复,很少具备艺术欣赏的价值。
“我们不是工匠,有些东西很多工程师可以做出来,那就没有必要让艺术家来设计,让我们去做,就是看中我们的思想。我们也不是炫技,只是专心坚持于我们的脉络,一步步地往前走。”格物工作室的牟衍霖如是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