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网站地图-注册-登陆-手机版-投稿 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行业门户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动态 > 正文

揭秘!硬核科幻《独行月球》幕后竟全程使用3D打印

时间:2022-08-30 09:0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admin 阅读:
近期,麻花影业出品的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票房已破27亿元,成了科影融合项目成立后第一个成功案例。
其制作过程,有来自中国航天、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介入。

科影融合,能否为持续输出优秀的国产科幻片铺平道路?

全程使用3D打印,堪比汽车工厂
《独行月球》上映之初,观众期待看到的是一部喜剧,看完后发现,它原来也是一部扎扎实实的科幻片。

全片绝大部分画面处于太空环境。火箭发射、月球基地、空间站、核弹、陨石带等,并没有因喜剧而被荒谬化、简单化,反而场景恢宏、细节到位,真实感扑面而来,有人甚至把它归为“硬核科幻”。

有网友写道:“画面非常专业,猜肯定有专业人士指导。看到片尾发现鸣谢单位第一个是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航天宣传越做越好了,科幻电影爱好者狂喜。”

其实不止片尾的一长串鸣谢名单,准确说,这是国产科幻电影第一次明确出现“科学顾问”。它也是科影融合深耕多年后第一个上映的成功案例。

2020年,由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

然而,影视界人士找科学专家做顾问并非易事。这中间,需要一座“桥梁”。

2020年底,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正式成立,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影视界和科学界之间流畅对话、密切合作。

也是2020年,《独行月球》刚刚完成立项,组建了创作团队。导演张吃鱼、美术总监李淼、视效指导魏明,都是地地道道的“科幻迷”。从小看着各类科幻作品长大的他们,决定把《独行月球》打造成一部真正的科幻喜剧。

作为科幻迷,懂得观众的心态,所以压力特别大。团队很清楚,国产科幻电影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观众已十分熟悉好莱坞科幻大片,早已被全球高投资、高成本的大片养刁了胃口。国产科幻电影才刚入门,但观众会直接拿它与好莱坞大片相比较。换言之,中间没有成长的机会了。

功课从头做起。李淼研究了大量阿波罗探月资料、空间站设计资料,不少都是外文。

资料上说,月尘会对电子精密仪器产生干扰,所以他设计的月盾基地入口气闭舱带有除尘设备,月球车进入基地室内,需要严格除尘。可惜“除尘”的细节最终没有被大量剪入正片。
即便如此,“能接触的资料还是太少,书店和网络都很难找到。”李淼感叹。国产科幻片缺乏前人经验,一切从零起步。

比如第一版月盾基地内景,足足实验了两个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只得报废重做。电影置景一般用木材搭建,再表面喷漆,但是无论油漆效果多么光亮,棱角仍然偏软,缺乏太空舱的质感。

两个月成果作废后,李淼决定大量采用3D打印构件,有些细节零件使用尼龙材料打印。这样成本虽高,但场景更有工业质感。

这次几乎所有的场景和载具,都制作了3D打印模型,每次讨论出新方案,都可以迅速打印出新模型。

李淼的团队购买了数台不同类型的打印机,根据不同需求,分为PLA、尼龙、光敏树脂等材质。
画面中,观众以为是视效的东西,有些其实是工程师制作的真实装置。比如月球车的鸥翼门,按钮按下去,真实可控。还有核弹的灯光系统等,都是机械工程师量身定做。
经过3D模型验证后,美术组再把它们交给视效团队,搭建数字模型。随后又多了一道普通电影没有的步骤——几个月的虚拟拍摄。

相当于在真人进组开拍前,团队已经用数字模拟了一遍所有镜头的调度、效果。后期制作前置、预置,各部门沟通顺畅、衔接紧密。

“感觉就像搭建了一个汽车工厂流水线。”李淼笑言。

3D打印工作量之大,甚至外包给了深圳多家3D打印工厂。《独行月球》可能是国内首次这样大规模运用3D打印的电影团队。
而这些步骤,正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步。

大方向上几乎没有违背科学原理

“如今想来,如果前期我们介入更早,可以给剧组更多专业资源。”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王姝感叹。

2020年,《独行月球》剧组在摸着石头过河,刚诞生的科影融合平台其实也是。

《独行月球》的制片人张莉听说有个科影融合专委会,主动联系,寻求帮助。王姝立即邀请国内头部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火箭工程师团队、航天文化领域的专家参与支持。

线下讨论会上,编剧们准备了一长串问题。然而会开到一半,王姝意识到缺了一个顾问角色:天文学家。

比如,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某个时间段,具体能换算成多少个月球日?这些问题不属于工程范畴,而是天文学范畴。王姝当场连线北大天文学博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狐狸先生(网名)提供场外支援,这才基本解答了编剧在现场想到的问题。

当然,讨论时懂了,不代表回去拍摄时就没问题。此后,一个微信群诞生了,剧组有啥科学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请教,专家们看到就会一一解答。

整个过程中,大家发现,越琢磨问题越多。专家再拉专家,兄弟部门的工程师一一被拉进群答疑,后来甚至还拉来了姿态控制工程师这个小众门类的专家,方能解决剧组的疑问。

比如火箭发射口令,倒计时有没有0?顾问们直接贡献了我国载人发射的现场录音,应该是“5、4、3、2、1,点火”;

一些场景中,黑板上写满了各种推演公式,内容正是火箭团队专门为剧组写的;

独孤月所做的“延长白昼”如何实现,由专家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还比如,最初的画面中,月球上的星空璀璨而闪烁。专家提出,月球没有大气,无论昼夜,均是黑色,且星星不会闪烁。因此观众看到的影片画面,只见银河如画,高挂夜空。而独孤月抬头望向地球的不同时段,地球也有阴晴圆缺。

(责任编辑:admin)

weixin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