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最大3D打印产业基地 落户南海大沥
6月22日,“凝聚新动能 布局新经济”南海区招商引资推介系列活动——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下称“中峪智能”)启动仪式,在大沥镇中南机械有限公司内举行。
作为全省最大的智能装备孵化器,中峪智能以3D打印、机器人、自动化工厂、智能医疗装备、新材料为发展方向,占地面积达2.8万平方米,计划在五年内孵化100家高新技术企业。
当日,广东省3D打印(佛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广东南海增材制造加速器也在大沥揭牌成立。一系列项目的启动和揭牌成立,也让大沥一举成为全省最大的3D打印产业基地。
“为建设全球创客小镇,重塑产业脊梁,大沥正在打造全球创客生态链,形成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组成的一个闭合链条,推动产业继续腾飞。”大沥镇镇长黄伟明说。
智造升级17个高端团队及机构落户大沥
22日启动的中峪智能,是由中南机械改造旧厂房而建成的。
“我们要建成广东省内最大的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器,最多可容纳60个科研团队进驻,五年内将孵化出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推动1—3家企业登陆创业板。”中南机械董事长许冠说,中峪智能将配备试制车间和检测实验室等完善的硬件设施,并将配备一批经验丰富的工艺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团队。
这也意味着,中峪智能将为进驻团队提供制造方案评估、样机制造、产品试验、小中批量试制、产品工艺优化等一系列生产制造和供应链服务,加速将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化产品。
而随着17个团队、机构与中峪智能逐一签约,一批以生物医药、激光电子、3D打印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正式落户大沥。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颖与中峪智能、中集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在大沥进行一项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发和产业化。
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将在大沥打造“3D打印企业孵化器”和“大国工匠培训基地”项目,以推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
美国通用电气(GE)医疗集团原高管、留美博士邹学明,将带着他的核磁共振机和医疗彩超设备项目在大沥开启第二次创业。
从北京而来的嘉友海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在这里推进日本三菱精密机器人的研发、生产。
航天航空科技集团、中船重工、日本三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颖、美国GE医疗集团原高管……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正加速汇聚大沥。
发力“科技智造+现代商贸”为全球创客小镇构建创业生态链
22日,由4所高校、1家科研机构、12家企业联合发起成立广东省3D打印(佛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同步在大沥揭牌。
今年1月12日,大沥举行“创新大沥,向世界进发”——南海区大沥镇产业战略发布暨经济推介会,正式启动“全球创客小镇”和“全球采购中心”建设,并成立了首个全球贸易服务联盟、全球创客服务联盟,同时进行了12个重大项目的签约。
广东南海增材制造加速器正是当时签约的12大项目之一。昨日,该项目正式揭牌成立。据悉,该项目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已选址广佛智城,计划总投资额达5000万元,其中3000万元来自政府财政支持。
在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器、南海增材制造加速器启动后,一个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组成的闭合链条已在大沥镇内初步形成。
事实上,地处广佛同城核心区的大沥,历来是创新创业者的优选之地。顺应发展趋势,大沥提出,将以“科技智造+现代商贸”为着力点,打造全球创客生态链,重塑产业脊梁。
此前,大沥镇内已建成了多个众创空间。如位于广佛智城内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智造佳双创中心”;由公有旧厂房改造而成的面向毕业大学生群体的“U22创谷”;供技工学校学生进行3D打印、工业机器人实践的“智创匠心坊”。
在黄伟明看来,从中峪智能孵化的3D打印项目,可落户南海增材制造加速器,服务广佛产业市场。而正在加速改造提升的村级工业园则可为入孵项目的产业化提供载体。“我们将把总计158亩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为示范基地,可承接入孵项目的产业化服务。”黄伟明说。
对接广深创新资源一次性引入7个华工创业团队
笔者从22日活动现场获悉,今年下半年,大沥镇的孵化器梯队中有望再增一员。来自广州的广东粤科孵化器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将进驻大沥,并将引入环球集团旗下环球电商GMC,推动粤科跨境电商孵化器落地大沥,围绕当地产业组织孵化跟投基金。
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颖、美国通用电气(GE)医疗集团原高管邹学明,到航天科技集团、日本三菱机器人、中船重工、粤科孵化,这些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人才、机构为何青睐大沥?
沥商中南机械的精密加工能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它绝非全部。“包括王颖、邹学明在内,他们选择我们都源于两个目的:一是寻找更高水平的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二是扩大市场,走向 一带一路 沿线的新兴市场。”在许冠看来,中南机械的精密加工能力以及地处广佛交界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是极大的优势。
中船重工把环保机械的研发制造环节放到南海便是一例。珠三角的电镀、印染产业发达,而随着环保监管的进一步升级,这些行业面临工业污水处理和排放的多重压力。珠三角广阔的环保市场,正是中船重工布局大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位于广佛交界核心区,与广州有深厚的产业协作和历史渊源,又背靠着佛山庞大的制造业基础,这都给大沥获得广州创新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22日的17个签约团队和单位中有7个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便是一个例证。
“热切希望进入南海、进入大沥的还不止他们。现在,来自深圳、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地的十多个团队正联系我们,商谈进驻事宜。”许冠说。
如今,一条将广州、深圳两大创新中心连接起来的科技创新走廊,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大沥为切面,人们不难看到这条创新通道上资源的快速流动。
以全省最大3D打印产业基地为切入点,大沥镇选择了抢抓先机。以为全球创客构建创业生态链的方式,大沥将主动汇聚创新技术、人才资源,向新经济、新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纵深
大沥企业自建孵化器
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厘米”
22日,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与17个团队、项目正式签约,涵盖3D打印、机器人、自动化工厂、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可以想见,一股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创业的新浪潮将在大沥蔓延。
大沥地处广佛中心,拥有以有色金属、内衣和专业市场三大行业为主,以玩具、五金机械、家具制造业等其他行业为辅的多元化经济产业格局。
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袭来,这座传统制造业强镇如何突围?昨日活动现场,大沥镇镇长黄伟明说:“当前,大沥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是重塑产业脊梁,而着力点则是 科技智造+现代商贸 。“
当前,依托“全球创客小镇”平台,大沥正积极打造涵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球创客生态链。在此过程中,如何加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形成生产力,成为大沥探索解答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看来,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需要满足三大要素。“首先,要拥有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这就需要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研发环境。”先进科研成果“诞生”后,下一步该如何落地?他认为,学校、政府与企业应敞开大门,三者加强协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第三个要素,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是要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 最后一厘米 的问题。”他说,现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并不少,但不是每个项目都适宜产业化。“有些项目还在研发初期,与市场应用阶段尚存在一定距离,这类项目不应过早投入孵化器,应留在科研院所继续研发。而那些距产业化阶段只差 最后一厘米 的项目,才是孵化平台应该倾注资源、大力培育的项目。”
瞿金平表示,与其他由行政力量推动的产业孵化器不同,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是以企业为依托。“过去我们常说,创新主体是企业,事实上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的主体也是企业。所以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示范,我在其他地方尚未见到类似的孵化机构。”
在他看来,该孵化中心采用了“企业产业化平台+高校创新平台+政府政策支持+持股孵化”的商业模式,不仅囊括了大量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还将提供生产制造服务,这为科研项目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更重要的是,它将直接从市场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孵化项目的市场价值和项目进程进行评判,而后投入相应资源,有效解决了 最后一厘米 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效率。”
项目点击
“千人计划”专家
将在大沥研制半导体激光切割机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纽敦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颖,长期从事新一代大功率激光器的产业化以及新型激光器的研发。22日,王颖与中峪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带团队入驻大沥。
在未来的合作中,王颖将带领团队与中集集团、中峪智能联合开发用于薄板的半导体激光切割机。
半导体激光器是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激光器,它的广泛使用是一个趋势。对比光纤激光器,其拥有设备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结构简单体积小、光电效率高、扫描速度快、零件变形小等巨大优势,在大部分场合已经能够替代光纤激光器。
“广佛地区分布有不少从事钢材贸易的专业市场,有大量的钢板切割需求,这正是我们准备瞄准的第一应用方向。”在谈及双方合作时,中峪智能董事长许冠说。
观点
格力创始人朱江洪
现场支招企业创新
实业企业
要关注科技创新
全省最大智能装备孵化中心的落户,将为南海大沥带来什么?17个创业团队的入驻,从金属3D打印到高分子材料加工,这些待转化的高新技术又会与大沥企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当日启动仪式上,格力电器创始人、原董事长朱江洪就给出自己的看法:“孵化中心是以科技为中心,而科技适用于各行业,尤其是像南海、大沥这些坚守实业的企业中。”
朱江洪特别强调实业企业要关注科技创新,在他“科技救企业”的主题演讲中,还现场支起招:“企业在处理产品和销售过程中,必然是产品在先,销售在后,其中科技创新是重要一环。”
演讲一开始,朱江洪就抛出一个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依托什么?宣传?促销?广告?”随后,他将自己在格力电器的创业经历拿出来进行分享,他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许多企业把发展寄托于销售,提出“销售为王”这一概念,一切均为销售服务,格力也曾是其中一员。
“彼时很多科技人员追在我后面,要求把他们调到销售部。”朱江洪回忆,但当时他已经注意到公司的产品质量正处于危机边缘,曾试过一整车空调运往目的地后,发现一半空调出现铜管断裂现象。朱江洪开始反思 ,也由此开启了格力狠抓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的局面。
朱江洪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给销售人员降薪,“幅度高达60%-70%,就是为了平衡销售人员与科技人员的收入。”而格力这一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企业当时流失了许多销售人员,朱江洪坦言也曾压力巨大,但坚守不断的创新最终让格力成长为一家大企业。
“品牌是建立在为客户提供始终如一的产品体验上,只有产品质量好、技术先进,消费者才会认可这个品牌和产品。”朱江洪总结道。他认为“买产品实质就是买技术”,而核心技术不止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每个企业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朱江洪观察到,每当说到技术创新,不少企业都认为这是高深莫测的事情,“但其实,任何创新都是来自市场、生活和消费者需求 ,遵循这一规律创新 ,就能创造出好的产品。”朱江洪说。
他根据自己在格力的经验,将创新总结为“三步曲六个字”——“观察、灵感、实验”,现场赠予了企业家们。
如何做到这创新三步曲?朱江洪说,首先企业需要对事物有深入观察,了解事物本质及其中的相互联系,正如乔布斯所说,所谓创造力就是把相关事物连接在一起;其次要有灵感,就得敢想、畅想甚至“胡思乱想”;而在有创新灵感后,要通过实验一步步来验证想法,“这其中或许会碰到很多困难,但只要认准就要做下去。”朱江洪表示。
“曾有不少科研人员问我,如何能产生灵感?我的观点是,灵感随时随地都能有,要认真观察消费者的需求,从中找出创新点。”演讲结尾时,朱江洪再一次与企业家们分享自己的经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