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科灵市长来访我国3D打印企业
6月16日,以丹麦科灵市市长Jørn Pedersen率代表团一行11人来访紫晶立方考察交流,此次丹麦3D打印代表团主要走访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3D打印企业,了解中国3D打印企业的技术特点与运转方式。紫晶立方有幸得到丹麦代表团的认可,被选为在天津市访问的唯一一家3D打印企业。
丹麦代表团一行11人来访紫晶立方,并与华明高新区领导进行座谈交流
2017年初,紫晶立方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号召下,响应天津东丽区政府政策,由北京迁至天津华明高新区,以更好地承接3D打印批量生产化技术的落地实施。也正是紫晶立方创业3年来在探索3D打印量产化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赢得了丹麦代表团的高度认可。
丹麦全国总人口500万人,是一个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有着5.3万美元的人均GDP。丹麦同样认识到3D打印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科灵商务局局长Tommy Langhoff先生向紫晶立方阐述了增材制造(3D打印)对于丹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NEXT TECH公司的3D打印技术中心发展规划:通过为会员企业提供3D打印原型制造、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转型升级。Tommy Langhoff先生表示这次中国之行访谈的3D打印企业中,主要还是以面向试制打样环节的技术为主,仅有少量的金属打印可能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医疗等小批量制造,而紫晶立方专注于大批量制造3D打印的技术理念,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希望能够将紫晶立方的ZeeMaker技术引入到NEXT TECH公司。
在此次交流会上,紫晶立方创始人王世栋先生分享了自己2013年在清华的创业经历,以及对中国3D打印行业发展变化的感受。在繁华背后紫晶立方认识到大量同质化的设备与技术,并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如何才能在世界制造业12万亿美元的总产值中,让3D打印成为主流的制造技术之一呢?
丹麦代表团与紫晶立方交流谈论,会后互相赠送礼物
3D打印技术的应用困局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制造行业”都越加重视,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着市场环境、营销环境、传播形态、消费者结构等变化引起的系统性、生态性的危机。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其中“3D打印技术”便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紫晶立方将公司使命定义为“Not prototyping but producing”,专注于批量制造的3D打印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3D打印成为主流制造技术。紫晶立方坚持以上游技术研发作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型公司,但产品、市场、销售部门,也是公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技术研发,就像失去了心脏;而如果没有了下游应用领域的产品与市场部门,就像失去了眼睛与耳朵。
破局3D打印量产化技术
紫晶立方创始人王世栋认为3D打印必将成为主流制造技术之一,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何时能够实现批量生产。
阻碍3D打印成为主流制造技术的主要原因是其效率低、成本高、稳定性不足的固有弱点,这是一个综合性、强耦合的技术难题。为了突破这个困局,一方面,要从软件、硬件、材料、工艺等多个方向,综合性地研究这个强耦合问题;另一方面,在改进设备时,最好是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应用而非通用制造领域的应用,这样就可以更早地将3D打印应用到量产领域。
一般的切片软件是开源的、通用的,比如众所周知的Cura,但通用的软件做专业的事情未必就好。而紫晶立方基于模型的形状、材料的性质、机械结构的特性进行路径规划的改进之后,打印时间可以缩短3倍,打印成功率稳定在90%以上,虽然不是原理性的创新,但依然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建立3-12个月的技术壁垒。
丹麦科灵市市长Jørn Pedersen先生(中)与紫晶立方创始人合影
紫晶立方的ZeeMaker技术,通过切片路径优化、材料性能改进等方式,将打印效率提高5-10倍,同时ZeeMaker的每一个零件都是经过仔细设计的,包括喷头上的风扇的位置与角度,有些许的变化就会导致打印质量的巨大下降。这些工程经验式的技术改进,同样也可以建立技术壁垒。
在2016年,紫晶立方通过这项技术,成功大批量生产了3D打印月球灯,每个月可以制造1.5吨的PLA材料,去年累计销售已达35000余个,是迄今为止3D打印历史上最畅销的产品,这对3D打印量产化技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