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3D打印五大高校团队
3D打印的概念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兴起。1986年世界第一家3D打印设备公司3DSystems在美国成立,一批在美国游学访问的中国学者率先得到启发,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成为后来国内研发的先驱和领军人物,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也成为国内3D打印技术的重要科研基地。这些最早接触3D打印的高校研究力量形成了如今国内3D打印的“五大流派”。
中国3D打印“五大流派”
中国3D打印“五大高校团队”衍生出的相关企业
资料来源:华融证券
清华大学-颜永年
颜永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导,第一任清华大学材料成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和第一任清华大学生物制造研究所所长,在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组织工程材料的大段骨快速成形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被业界誉为“中国3D打印第一人”。
颜永年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8年,颜永年时年49岁,已经有了深厚的锻压、锻造专业背景,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做访问学者,原本是去学习工程陶瓷。他在一次工业展会上首次接触到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引发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回国后专攻3D打印。1988年底回国后,颜永年在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快速成型实验室,建立了清华大学激光快速成型中心,他带领的团队发展到50多人,是当时清华大学最大的科研团队。随后颜永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快成成形公司——北京殷华快速成形及模具技术有限公司,这便是3D打印公司太尔时代的前身。
在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期间,颜永年团队在3D打印领域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1992年,颜永年团队完成了对用户开放的RPM(快速成形与快速制造)研究与开发平台。随后又开创了“M-RPMS型多功能快速原型制造系统”,这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唯一拥有两种快速成形工艺的系统。接着继续完善技术,推出了改进型M-RPMS-II并顺利完成产业化,在世界上首先完成无木模铸型制造工艺。当时清华大学的这些成就引来了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参观学习,上个世纪90年代3D打印在国内形成了清华、华科大、西安交大三足鼎立的局面。
1998年,颜永年提出“生物制造工程”的概念,并研发了多台生物材料快速成型机,团队成功制作了耳廓支架、人造骨骼、血管、心肌等,将快速成形技术引入生命科学领域。
2012年,74岁的颜永年成立了江苏永年激光成形有限公司,将研发重点放在激光选区熔化(SLM)与激光熔敷沉积成形(LCD),开始了金属3D打印产业化的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
王华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增材制造领域专家。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华明1962年出生于四川,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同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赴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工学院金属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工作。1994年,王华明从德国访问回国后即全力投入到北航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2005年,王华明团队成功实现三种激光快速成型钛合金结构件在两种飞机上的装机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装机应用技术的国家。
2012年1月18日,王华明教授主持的“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王华明教授团队十几年来致力于飞机、发动机等装备中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难加工、大型关键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团队发明了系列激光成形新工艺、内部结构控制新方法和大型工程成套新装备,使我国成为迄今世界上唯一突破该技术并实现装机工程应用的国家。该成果为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难加工大型复杂关键构件的高性能、短周期、低成本、快速制造提供了技术新途径,对提升我国飞机、航空发动机等重大装备研制生产能力、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
卢秉恒,中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金属切削机床学会理事长,同时兼任宁波大红鹰学院院长。东莞理工学院双聘院士。
卢秉恒1945年出生于安徽,197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后来攻读博士,师从著名教授顾崇衔。1992年,卢秉恒赴美作高级访问学者。在一次参观汽车模具企业时,他首次接触到快速成型技术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1993年回国后,卢秉恒带着4个博士生在简陋的实验室开始了3D打印的研发历程。卢秉恒团队主要从事快速成形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高速切削机床等方面的研究。自1993年以来,卢秉恒院士团队率先在国内开拓光固化快速成形制造系统研究,开发出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及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专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国内领先的产品快速开发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
史玉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1998年,史玉升团队开始了“粉末材料快速成形技术与设备”的研发。2002年开发出打印尺寸为0.5米×0.5米的装备,即幅面在0.5米×0.5米范围内的制件,都可以通过他们研发的快速设备制造,其成果超过了当时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美国3D Systems公司;2005年又研制出了打印尺寸为1米×1米的装备,远远超过国外同类装备系统。2012年,史玉升团队在大型复杂制件整体成形的关键技术方面又获得突破,成功研制出工业级的1.2米×1.2米工作面的快速制造装备,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
史玉升教授团队研究重点集中于粉末成形(包括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选择性激光熔化快速成形、激光/等静压复合近净成形)技术。团队建立了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的成套学术体系与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
黄卫东,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审专家,《铸造》和《China Foundry》杂志编委会主任,3D打印领域世界首本国际杂志《3D Print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编委,国家科技部3D打印专家组成员,国家智能制造重大工程项目专家组成员,全国3D打印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
黄卫东1956年出生,1978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8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开始激光立体成形的研究。黄卫东教授在中国首先提出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的技术构思,授权首批专利,出版国内本领域唯一专著《激光立体成形》。
黄卫东教授团队研究领域包括激光加工技术、铸造技术、先进材料开发等,主要开发“激光立体成形”的3D打印技术,团队与中航飞机合作解决了C919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制造问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新技术。
(责任编辑:admin)